一周回顾--2017-05-12

参加了 Gopher China 2017 后,感触很多,想了很多,看了很多。 毕业后的第一个五年,很快就要过去了,回首来时路,发现自己要做的还很多。 没有完备的知识体系,没有拿得出作品,除了工作中的成果外,没有任何产出。 想到这些后背一凉,是时候该梳理一下,找寻一下,拼搏一下了。

说完了,题外话,就来点真是的了,第一篇每周回顾,回顾一周自己读的文章和书籍,写的blog,在专业上的长进,对于一些东西的认识。

1 微服务

在Gopher China 2017的活动中,听到的最多就是微服务这个概念,对我来说这个概念是如此之新,又如此的激发我的好奇心。 回来之后,找各种文章来了解微服务具体是怎么样的东东的,优点是什么,有那些缺点,以及怎样实践。 把研习的文章列于此,作为技术积累,以馈日后。

实施微服务,我们需要哪些基础框架?
从全局介绍了微服务,并给出了业界最近实践– Netflix的开源框架组件, 入门扫盲的一篇不二的佳文。
Introduction to Microservices
讨论了使用微服务的好处和缺点,尽管微服务的有相当大的复杂性,但通常它都是复杂应用的理想选择
Building Microservices: Using an API Gateway
应用程序的客户端如何通过 Api Gateway 与微服务进行通信
Building Microservices: Inter-Process Communication in a 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
微服务架构中服务之间的IPC机制
Service Discovery in a 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
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发现和服务注册
Event‑Driven Data Management for Microservices
微服务架构中的事件驱动数据管理机制
Choosing a Microservices Deployment Strategy
微服务的发布策略
Refactoring a Monolith into Microservices
单体程序迁移到微服务的策略
微服务那么热,创业公司怎么选用实践?
映兔科技在微服务中的实践
今日头条Go建千亿级微服务的实践
今日头条在微服务的实践,较为全面,涵盖了方方面面
饿了么的架构设计及演进之路
饿了么在架构方面的实践
企业的应用架构到底该怎么演变才能合了CEO的愿?
推演一个企业级应用架构的演变之路,由小及大,由浅入深,很有深意

2 Golang

用了两年golang了,却依旧觉得没有掌握正确的姿势,所以最近也是一通研习。

理解Go Context机制
由于我的目标是搭一套微服务出来,初步选定服务间的通信机制选用grpc,而grpc生成的代码中, 第一个参数都是 ctx context.Context ,所以务必要搞清楚 context 背后的原理。
grpc服务发现&负载均衡
grpc的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的实现
Load Balancing in grpc
grpc中的负载平衡–实现自己的服务发现,需要阅读此文档
grpc Health Checking Protocol
grpc的健康监测机制

3 无关技术

3.1 如何提升你的能力?给年轻程序员的几条建议

无关技术,却给出技术人该有的修为,以及怎样更好的成长,准备随后写篇读后感,写写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做。

3.2 不要自称是程序员,我十多年的 IT 职场总结

别人雇用你的目的,是让你创造价值,而不是让你编程 一位老司机的肺腑之言,值得每个初入职场的IT从业人员深思, 你对于企业的价值是什么,无非就是创造价值与节约成本,编程只是实现的一种途径,放大你的劳动成果,为公司创造更好的利润,节约了公司的成本支出,你才是有价值的。 对于此文,我也准备写篇读后感。

4 认知

无意之间翻到了 傅盛的认知三部曲 ,和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,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差别,就是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或者视角不同,或者说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层次不同。 我一直以来最想要的一种能力就是有明锐的洞察力,能看到技术发展趋势,能看到下一个风口,但是我不能,至少目前的我不能,因为我没有那么高层次的认知。大学时期, 反复看过一个有关乔布斯采访的报道,当时乔布斯离开苹果,自己创立公司。采访中,有一个关于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的问题,乔布斯指出自己看好 互联网Web 。 这个采访发生在1995年, 当时中国互联网可能都还没,即便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互联网也还处于萌芽阶段,但是老乔却已精准的认知到了未来的机遇与趋势。

4.1 傅盛认知三部曲之一: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

<img src="/images/ren-zhi-four-status.jpg" />

人有四种认知状态:

  •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——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,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
  • 知道自己不知道——有敬畏之心,开始空杯心态,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。
  • 知道自己知道——抓住了事情的规律,提升了自己的认知。
  • 不知道自己知道——永远保持空杯心态,认知的最高境界。

95%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,甚至更多。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。 视而不见,只会失去升级的可能性。只有自我否定,保持空杯心态,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,实现跨越。

真正的认知需要通过行动展现,行动一旦缺失,认知容易陷入误区。 博盛总结了两个可能的误区:

  • 以为自己知道,远远不如以为自己不知道 自以为是,是自我认知升级的死敌。 自我否定,假设自己无知,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唯一路径。
  • 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,往往不是一回事 有一个词叫自我迷惑。自认为觉得很重要,但根本没把它转化成真正的行动。 不行动的认知,就是伪认知。炫耀自己知道,有什么用?一个浪潮打过来,认知就没了,如同没有。真正的认知,必须知行结合。

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 , 但认知可以升级,你可以去拟合差别, 认知升级的三剂良药:

  • 坚信大趋势
  • 对外求教,不做井底之蛙
  • 活在当下,面向未来

如果一个人,不断想学习,想了解,去反思;空杯心态,放下恐惧,不拒绝改变。认知升级,其实也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。成长如是。

4.2 傅盛认知三部曲之二:管理本质就是认知管理

这个时代,管理不是执行管理,不是组织结构管理,而是你比别人更理解一件事情。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认知管理。 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所谓的高情商,而是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,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。 在这个大的认知体系下,管理又可被细化为“信息、时间、人”三个维度:怎样利用“信息”做出正确的决定,怎样通过抓关键让“时间”更高效,怎样运用简化管理“人”。

博盛总结了“一体两翼”和“三个管理维度”,来回答以上的几个怎样的问题。

  • 一体:构建领导者的认知体系 一个优秀的领导,必须在核心点上拥有覆盖队伍的认知体系。 本质上,就是这个人,在这个点上的认知体系,超越了一个庞大的队伍。 所谓认知体系,是在脑海里有完整的认知框架,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。 怎么建立这种认知架构?
    • 首先,对市场和产品的深入了解是认知体系的基础。
    • 其次,真的要去和市场上吃过猪肉的人多聊天。
    • 其三,切忌以听报告的方式建立认知。
  • 两翼:认知管理的两剂良药 大的认知体系构建之后,具体问题是否有具体方法论作支撑——比如,事情太多管不过来怎么办?做了那么多总被老板批怎么办?做得辛苦不出绩效怎么办? 对此,博盛开了两剂良药:
    • 解药一:学会逆向思考,如果花的时间少一半,事情能否做得更好 怎么让管理变得更有效率? 本质是减少真正所谓管理的量,增加判断的量。 核心是转换思维,培养做判断的能力。而不是勤勉工作的能力。勤勉工作只是基础。 假设一下,如果只花一半时间,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?顺着这个方向想,很多事情就会不断要求去划分优先级。
    • 解药二:战略的略是忽略,不敢忽略,本质是分不清优先级 不敢忽略,本质就是分不清优先级。怎么去建立优先级?分清优先级的前提是认知清晰。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格局。什么是中层?什么是创始人? 两者区别就在于:一个是迷恋具体情况,我在努力工作;一个是高低结合,我既能努力工作,又能不断花时间去反思,去判断,去拿到认知。 而且清楚知道,低的目的是高。即我的每一个执行,本质上又在建立我的认知。
  • 三个管理维度:信息、时间、人 宏观层面,领导者要构建对行业的认知体系;那么微观层面,执行操作时,怎样才能做到更聪明的工作?怎样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? 博盛从信息、时间、人三个维度剖析管理方法。
    • 先说信息维度。人的本质就是一个CPU。有足够大的信息输入,足够高的反思频度,你才会有足够的信息输出,也才会产生格局,做出正确判断。 信息怎么输入?第一,深入分析对手。 第二,定期遍访行业。第三,不断招聘行业里的人。
    • 再来说时间维度,管理上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领导人时间。时间的分配,表明了一个领导者对实际情况的优先级判断。
    • 讲完信息和时间,回到人的维度。一句话:学会通过管一个人达到管一片人的目的。 管理一个人,解决一大片。要简化对人的管理,找到关键人。其次就是简化目标。团队目标越简单,越明确,越容易达成一致。

4.3 傅盛认知三部曲之三:战略就是格局+破局

经过二十年的发展,今天,互联网已经是一个传统行业。风停了,放眼望去,到处是血海竞争,乌压压一片创业大军。勤奋依然很重要,但聪明的勤奋才是关键。这个时候,就要求我们想清楚,行业里的大风在哪里,并做出预测。

因此,你的脑海里必须有一个对于这个行业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格局脑图。哪里已经是过度竞争,哪里刚兴起却没人察觉,三四线城市网民的不同在哪,互联网与哪个行业、以哪种形式的结合会有机会等等。

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大格局下,在过去积累的认知红利之上,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,制定战略的新打法,去更大的空间,寻找新的破局点和机会。

现象即规律–没有偶然,只有必然,所有单点都是大趋势下的必然。

美国人强调“think different”很有情怀,后来才发现,本质不是情怀,而是为了减少竞争成本。 因为美国创业者们比我们更早进入血海竞争阶段,“勤奋+努力+不要命”已经很难产生质的差别了,才逼迫他们用“更勤奋的思考”来避免高成本的竞争,从而降低失败概率。

创业必须讲究方法论,必须讲究不同情形下的不同方法。今天互联网的竞争格局,远远不是十年前的样子。我们必须think different,而think different的前提,就是要有行业格局认知,看清大趋势,在大趋势下做判断。 所谓战略,就是在这样的格局认知下,找到破局点,制定路线图,投入资源。如果不去建立这样的认知,公司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。

战略认知的两个误区

  • 第一个误区是:见招拆招,啥热做啥,啥熟悉做啥。 这是懒惰思考,不愿意认知升级的表现。结果就是越做越多,越做越累,越做越委屈。 如果每个单点,不是在一个大格局下的累加,以致每个单点都会遇到对手强大的竞争,很难长大。
  • 第二个误区是:做产品的方法论依然停留在5年前,认为抓一个简单功能热点就颠覆格局。 只把一个单点做到极致就能创造奇迹的时代,真的过去了。你必须结合趋势,结合整个战略思考,把所有东西累加进去。 在看上去繁杂纷扰的信息中,不断深度思考,加大自己的认知优势,然后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到不为人知的机会,趁着大家还不够懂,突然发起战役,全力以赴。

怎样做战略?

  • 首先,脑海要有大格局。大格局就是对这个行业深入的、清晰的认知。我们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行业,去思考对手,去观察现象。在获取大量信息后,不断在脑海里做思维推演,去判断。
  • 其次,养成格局和破局结合的思维习惯。 互联网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形势下,做战略的关键点,就在于不断加深自己的认知,找到已经存在但不为人知的那个秘密。 而且,这个秘密所能孕育的机会,要足够大;离现有领先者的区域,要足够远。核心是你能否具备超出对手的、对行业的、与众不同的认知。基于这个格局认知,为自己撕开一道突破口。

简单一句话概括——经过充分思考和认真研究后,制定清晰目标以及持续推进的路线图,这应该就是战略的全貌。

战略是在这个路线图下的势能的累加,不能累加势能的,再有效果的执行,本质都是增加成本。

回到战略,它的本质是什么?我认为,战略就是一个杠杆。它让你做的每一件事,都放大几倍,几十倍。一旦远离这个杠杆,就变成小公司创业模式。关键是,这种创业模式,又比不过真正的创业公司。

4.4 傅盛认知三部曲后记:到底什么是认知?

一幅图来描述认知产生的过程。

认知三要素:

  • 认知第一要素:信息输入与挖掘
  • 认知第二要素:思维模式训练
  • 认知第三要素:自我博弈与输出判断
Last Updated 2017-05-23 Tue 13:28.
Render by hexo-renderer-org with Emacs 25.3.2 (Org mode 8.2.10)